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赤城历史

赤城历史

关键词:历史沿革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赤城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chiche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8433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赤城,其境辽置望云县(今云州),元升县为云州(今云州)。赤城始置县于康熙三十二年(1694年)。至公元一九五八年九月将龙关县(唐置,名龙门)合二为一,仍名赤城。县治开始在龙关,而后迁至赤城至今。因此,今述赤城的历史沿革应包括龙关部分。且龙关就地域而言,靠近宣化(古上谷郡)、涿鹿(古下洛县、广宁郡、新州、奉圣州)。人类文明进程较快,开发的也很早。龙关一带古为缙云氏地,是黄帝部族缙云氏的领地,早在汉代其境即已置县,为女祁县(县治址应在今雕鹗镇)。唐代置龙门县(即今龙关镇)。明代龙关和赤城一样同属战略要地,设置龙门卫,统领中北路,并向东延伸,于东庄(今龙门所镇)设置龙门守御千户所(简称龙门所)。正如《龙关县志》载:“龙关南拱故都,背近蒙疆,左独石,右张垣(张家口),形势甲于口北,亘古为屯兵重地。溯自黄帝开疆,缙云来守,以及晋初悉隶华夏。降至五胡乱华,石晋割赂,以迄有明,时沦异域,时归中土。置县、置卫、设路,变化靡常……。”所以,就人类文明开发进程而言,龙关应早于赤城。

上古

龙关古缙云氏地。尧分天下为九州,此时龙关属冀州。舜肇天下十二州,分冀州东北为幽州,此时龙关属幽州。

奴隶社会时期

禹复并为九州,龙关和赤城一样属冀州。
商周
赤城属幽州而龙关仍属冀州。
春秋战国
赤城、龙关均属燕国之地。

封建社会初期

秦始皇二十六年,分天下为三十六郡,其一曰“上谷”,此时赤城、龙关均属上谷郡地。
两汉
前汉,赤城属幽州上谷郡,其地在女祁县(今雕鹗)北边,是斗辟县的造阳。此时龙关属女祁县。
后汉(25年——220年),时赤城属幽州上谷郡下洛县(汉置,今河北涿鹿)的北境。《宣化府志》按:《郡国志》里只有下洛,而没有记载下洛与女祁相连。据《郡国志》载:“在以前史书上列的县名,而郡志不记载的,都为清顺治时合并地方减掉的。”女祁与下洛土地接壤,那么女祁并入下洛就可想而知了。此时龙关也因女祁并入下洛而属幽州上谷郡之下洛县。
赤城属幽州广宁郡下洛县的北境。广宁郡(郡治为今涿鹿县境)之前属上谷,太康年间设郡都尉坐镇,统领三个县:下洛、潘、涿鹿。《龙关县志》上说的:龙关地自晋愍帝始,为石勒所袭,转归段匹磾,匹磾亦为鲜卑种。历后赵、慕容、符秦、后燕、拓跋魏诸胡,相互窃据,而后此之蹂躏割弃,日骎骎(马走的很快的样子,比喻战事变化的快)矣。
南北朝
北魏,赤城属燕州广宁郡的北部地区,是北魏六大军事重镇之一的御夷镇(今云州猫峪南)地。《水经注》载:“下洛,是北魏燕州广宁县、广宁郡的郡治所在地。”《魏书·明帝本纪》载:“泰常八年(423年)在长川(即长川城,今内蒙兴和县)之南修筑长城,从赤城向西至五原,东西长二千余里。”《通鉴纲目注》载:“这里所说的赤城就是元朝云州的赤城站。”《水经注》载:“沽水注入大谷水,向南经独石西,又向南经御夷镇城西,沽水又往南流出独固门(即今舍身崖),再向西南流经赤城。”《宣化府志》按:御夷镇是北魏六大军事重镇之一,六镇都在塞外,御夷镇最东。”但据李善长的注解:“御夷镇在独石之南。”那么,其应在塞内。(详见《御夷镇址考》)
北齐,赤城属北燕州长宁、永丰二郡地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“广宁在北齐时设置北燕州,辖长宁、永丰二郡。”《旧志稿》载:“此时,在涿鹿以西设置长宁郡,东面设置永丰郡,赤城一带应归属永丰郡。”龙关此时亦属北燕州。
后周,赤城、龙关属燕州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载:“齐的北燕州,后周去掉了‘北’字。”

封建社会巅峰时期

赤城、龙关属涿郡的怀戎县(即今怀来县)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载:“开皇(隋文帝杨坚的年号)初年,废掉长宁、永丰两郡。大业(隋炀帝杨广的年号)初年废掉北燕州。”《辽史·地理志》载:“隋代废北燕州,改为怀戎县属于涿郡。”
唐初,复置北燕州,后来改为妫州(今怀来县)妫川郡怀戎县。尔后又改为新州(涿鹿县),时赤城为新州龙门县(今龙关)的北境。《唐书·地理志》载:“武德(唐高祖李渊的年号)十年(626年),讨平了高开道,设置北燕州,恢复北齐的旧名,贞观(唐太宗李世发的年号)八年(634年),改成妫州。”《宣化府志》载:《唐书·地理志》说:“武州缺少一个所领的县即文德;新州缺少所领之县四个:即永兴、矾山、龙门、怀安。”然而考证《唐书·纪传》言:“武德以后,没有新州、武州的名字。到唐昭宗龙纪(唐昭宗李晔年号)以后(889年),李克用(五代后唐的创始人,突厥族,居住在沙陀碛)抢夺地盘,才开始见到新、武两州的名字。那么,新州、武州应当设置在这时候。”又说:“唐代新州的龙门县,就是今天的龙门县,赤城和龙门县(今龙关)接壤,却没有置县,当时只是龙门县的一部分,且为县域的北部边境。”时龙关为新州之龙门县。
北宋时赤城、龙门为辽的地域,即辽代。赤城为西京道奉圣州(涿鹿县)武定军节度之望云县(今云州乡)地。龙关为奉圣州武定节度使龙门县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载:“奉圣州本为唐代的新州(今涿鹿),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时献给契丹,升其格辖领四县,即永兴、矾山、龙门、望云。望云县在新州东北二百六十里。”又载:“望云县本来是望云川地,后来设置县,直接隶属于‘章愍宫’(辽景宗的行宫)。”《辽史·百官志》:“各处行宫,都部署总领契丹、汉人各处行宫的事物。景宗(即耶律贤)的行宫为章愍宫。”《辽史》载:“龙门县有龙门山,两山相对耸立,望之若门。边外诸河和沙漠的潦水,都从这里奔向大海。”这明显是指今赤城县境内的龙门峡而言。当时望云县距龙门峡仅仅五里左右,为何如此相近 而不属,却属于远处的龙门县,这是因为龙门县从唐代就已设置了。且今望云县地是唐龙门县的北境。所以,这种说法一直历代相沿,等到望云县与龙门县同时设置时,依然没有改变。”
南宋时,赤城、龙关为金的地域,即金代。赤城为西京路德兴府(涿鹿)望云县地。龙关为德兴府龙门县地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载:“德兴府是后晋之新州,辽时的奉圣州,金开国之初仍为奉圣州。金大安(完颜永济的年号)元年(1209年),升为府。其辖县六:德兴(今涿鹿)、妫川(今怀来)、缙山(今延庆)、望云(今赤城云州)、矾山(今涿鹿)、龙门(今赤城龙关)。”又注:“赤城原来是望云川的地方,辽代皇帝常在这里居住,被称为御庄。”
赤城为上都(今内蒙正蓝旗东)路云州(今云州)赤城站。是上都路云州所统领之望云驿道上的一个驿站,(详见《明代赤城的战略地位》)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载:“云州为望云川地,契丹(辽)置望云县,金代沿袭未变。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(1263年),升望云县为云州,州衙设在望云县。到至元二年(1265年)州存县废。”至元二十八年(1291年)又升宣德府(今宣化)之龙门镇为已废的望云县,隶属云州。所以,龙关在元初为宣德府之龙门镇,自元至元二十八年(1291年),恢复望云县,置于龙门镇,而属上都路云州之望云县。

封建社会晚期

赤城为万全(今万全县)都指挥使司(简称都司,为明代设置的地方最高军事机构,都司统领卫、所、堡,构成一方军事防御体系。)统领的赤城堡。《明史》载:“赤城堡于宣德五年(1430年)六月置。堡东有赤城山,又有东河,其为通州(今北京通县)白河之上游。西南距都司即都指挥使司衙门所在地万全(今万全县)二百里。开平卫设在独石城,该城也于宣德五年(1430年)筑,宣德六年(1431年)将开平卫治由原来的开平旧城(元上都)迁至独石。龙门守御千户所(龙门所),宣德六年(1431年)六月设在东庄(李家庄)。云州在明初隶属北平府,洪武五年(1373年)七月废,亦于宣德五年六月筑堡,为云州堡。景泰五年(1450年)置新军千户所于此。马营堡,宣德七年(1432年)筑(杨洪率卒筑)。”《北中之路志》:“明洪武(太祖朱元璋)二年(1370年),发兵至开平即元上都,元兵逃到应昌,于是明军收取了开平路(今内蒙克尔克腾旗西)。于故元上都开平城设置开平卫指挥使司。洪武三年(1371年)攻取云州,各县全都归附。尔后废掉各县,隶北平都司管辖。宣德五年(1430年),设万全都司,于是改属万全。因为以前大宁失守开平缺乏支援,宣宗(朱瞻基)采纳阳武侯薛禄的建议,将开平卫由塞外迁到塞内独石城,成为宣镇(宣化)的北路。(明初,攻取开平设置卫所,东设凉亭、沈河、赛峰、黄崖四驿站,连接大宁。西设桓州、威虏、明安、隰宁四驿站,连接独石。尔后丢掉大宁,开平难守。至此,依阳武侯薛禄之请,迁开平卫于塞内独石。而弃塞外之地三百余里)。宣镇北路也称独石路(详见《明代赤城的战略地位》)。其又分上北、中北、下北三路,即独石、半壁店、猫儿峪、青泉、云州、镇安、君子、松树、马营、仓上、镇宁、赤城为上北路;牧马、龙门所、样田、滴水崖(今后城)、长伸地、宁远(今后城上堡)为下北路;金家庄、龙门卫(今龙关)、三岔口、雕鹗、长安岭为中北路。时龙关为龙门卫。
清初,赤城为赤城堡。于康熙三十二年(1694年)置赤城县。《畿辅通志》载:“赤城清初仍属宣府镇上北路赤城堡,康熙三十二年改置赤城县。将开平卫(今独石口)、云州、龙门所、镇安、马营、镇宁、滴水崖七堡并入,属宣化府。龙关清初仍为龙门卫,亦于康熙三十二年,废龙门卫,复置龙门县。
纵观赤城历史沿革,正如《赤城县志》所言:“赤边垣(边墙,即长城)居全府(宣化府)之半,纵横所直,皆古战场也。明初徙治开平(即将开平卫治迁至独石),外藩自撤(把抵御外族的藩篱自己撤掉),已巳“土木”之变,马营、独石,实先蚁溃。嘉靖中,边臣缮备,尺列寸守。于北路(即独石路)尤三致意焉。然则县境,实全府(宣府)之首领,神州之锁钥矣……。”[5]

民国初期

改路里制为区村制。
赤城县
据《察哈尔省通志》载,民国八年(公元1919年),赤城县区划分为四个区,辖184个村庄。
第一区辖县城镇、双山寨、镇宁堡、野马盘等,共1镇54个村庄。
第二区辖独石口镇、马营堡等,共1镇46个村庄。
第二区辖龙门所镇、样田堡、巡检司、滴水崖等,1镇59个村庄。
第四区辖云州堡、猫儿峪堡等,共25个村庄。[1]

抗日战争时期

抗日民主政权
龙赤联合县辖十个区,165个行政村。赤城、龙关境内77个行政村。
龙延怀联合县辖八个区,龙关境内77个行政村。
龙崇赤联合县辖十一个区:今来城、龙关境内118个行政村。
龙崇宣联合县辖四个区:龙关境内19年行政村。
赤源联合县辖十个区(含龙崇赤联合县撤销后划属地区):赤城境内100个自然村。
赤城县于1945年1月恢复建制,划分八个区辖217个行政村:城关区辖39年行政村,马营区辖30个行政村,龙门所区辖26个行政村,样田区辖20个行政村,镇宁堡区辖26个行政村,独石口辖28个行政村,云州区辖28个行政村,后城区辖36个行政村。

解放战争时期

1945年9月至1946年12月,赤城县仍沿原区划,分为八个区:城关区、镇宁堡区、马营区、独石口区、龙门所区、云州区、后城区,各区所辖行政村不变。
1946年12月,国民党军占领赤城县城,赤城县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国民党政府军占领区。
1947年6月,解放区以县城为界,分为赤南县和赤北县。
赤南县辖六个区:样田区、侯庄子区、龙门所区、尚家堡区、后城区、南卜子区,共104个行政村。
赤北县辖六个区:独石口区、云州区、炮梁区、大水坑区、镇宁堡区、马营区,共115个行政村。
1947年12月,撤销赤南、赤北县,恢复赤城县建制。赤城县辖十一个区:城关区、兴仁堡区、镇宁堡区、独石口区、马营区、云州区、龙门所区、样田区、尚家堡区、后城区、雕鹗区,共287个行政村。
1948年4月,赤城县城解放,政权机关从农村迁进县城。原辖十一个区调整为九个区,撤销兴仁堡区,将尚家堡区并入样田区。同年11月,原属丰宁县的东万口、白草两个区划归赤城县,东卯区划归四海县。是时,赤城县辖十一个区。
1949年4月,雕鹗区划归龙关县。至1949年9月,赤城县辖十个区,共330个行政村。
国民党政府军占领的赤城县辖一镇七乡:城关镇、民兴乡(兴仁堡)、民有乡(云州)、民立乡(镇宁堡)、民福乡(样田)、民乐乡(龙门所)、民生乡(后城)、民权乡(马营)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

赤城县
1949年10月,赤城县辖十个区:第一区(城关),40个行政村;第二区(镇宁堡),30个行政村;第三区(独石口),34个行政村;第四区(云州),31个行政村;第五区(白草),29个行政村;第六区(东万口),33个行政村;第七区(龙门所),42个行政村;第八区(后城),39个行政村;第九区(马营),23个行政村;第十区(样田),22个行政村。
1950年1月,马营区并入独石口区,样田区并入龙门所区;1月11日,延庆县跳石河、艾河滩、土门、宝黄寺划入赤城县;同年6月,延庆县黄峪口梁村(5户),蚂蚁窝梁村(1户)划归赤城县。是时,赤城县辖八个区325个行政村。
1951年9月,四海县东卯区划归赤城县,赤城县辖九个区355个行政村。
1953年7月,赤城县完成划乡工作,赤城县行政区划调整为九个区下设99个乡(镇),辖310个自然村。
1956年2月21日,张家口专署将赤城县老掌沟乡划归沽源县。
1956年4月18日,赤城县的菜木沟、河南、红旗甸、红石湾4个乡、48个村划归延庆县。同年8月,撤销九个区建置,成立镇宁堡、马营、云州、白草、东万口、龙门所、后城、东卯八个办事处;赤城县乡级调整,由原来98个乡(镇)合并为47个乡(镇)。合并后的47个乡(镇)。共313个行政村。
1957年3月12日,赤城县花盆乡、大栜树乡共6个村划归延庆县。
1958年2月,赤城县45个乡(镇)合并为41个乡(镇);7月,41个乡(镇)合并为20个乡(镇)。合并后的20乡(镇)。赤城县辖乡306个行政村。
1958年8月,赤城县实行人民公社化,行政区划改为社队制。赤城县建立9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:城关(红星)人民公社、镇宁堡(红旗)人民公社、马营(长城)人民公社、云州(长青)人民公社、白草(高峰)人民公社、东万口(东风)人民公社、龙门所(灯塔)人民公社、后城(长胜)人民公社、东卯(跃进)人民公社。赤城县辖296个行政村。
1958年9月,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指示,赤城县与龙关县合并,改称龙关县。
龙关县
1949年10月至1955年9月,龙关县辖七个区:城关区(1950年1月将三岔口区划归城关区)、东山庙区、雕鹗区、蔡庄子区(原称下仓区,1953年3月改称蔡庄子区)、三岔口区(1950年1月划归城关区)、赵川区(宣化)、李家堡区(宣化)。1950年1月李家堡区划归赵川区。龙关县境内辖142个行政村。
1953年4月,龙关完成建乡工作,龙关县建48个乡(镇)共辖140个行政村;赵川镇、李家堡乡、关底乡、正南营乡、后坝口乡、大白阳乡、黄土坡乡、小村乡、关子口乡、趄柳树乡、大化家营乡、小白阳乡、张家窑乡属今宣化县。同年,田家窑乡、下仓乡划归庞家堡区。1958年8月复归龙关县。
1955年9月,龙关县撤区,建四个办事处:东山庙办事处、雕鹗办事处、蔡庄子办事处、庞家堡办事处。
1956年4月27日,龙关县茨儿山村划归怀来县。
1956年9月,龙关县乡镇合并为21个,辖122个行政村。
1958年1月,龙关县小吴营村划归张家口市庞家堡区;7月,龙关县21个乡镇合并为14个乡镇;8月,田家窑由庞家堡区划归龙关县。龙关县辖15个乡(镇)。
1958年8月,龙关县撤乡建社,龙关县成立4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:城关公社、大海陀公社、田家窑公社、赵川公社。其中城关、大海陀、田家窑3个公社辖133个行政村。
1958年9月,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,撤销赤城县,并入龙关县行政区,赤城县所属的9个人民公社划归龙关县。龙关县辖13个人民公社,其中赵川人民公社属宣化县。
1960年5月,成立龙关城镇人民公社,赤城城镇人民公社。龙关县行政区划变为15个人民公社。
1960年5月12日,国务院批准龙关县更名为赤城县。同年,赤城县辖赤城、镇宁堡、云州、马营、白草、龙门所、东万口,后城、东卯、大海陀、赤城成镇11个人民公社,340个行政村。
1961年6月,宣化市撤销,龙关、田家窑两个人民公社重归赤城县,并将13个人民公社划为26个人民公社。共441个行政村。
1967年11月,赤城县革命委员会成立。1968年初,赤城县26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革命委员会。赤城县辖441个大队。1982年南卜子公社改为姚家湾公社。
1984年初,改社队制为乡村制,赤城县设2个镇25个乡。同年,后城乡河东村迁延庆县,赤城县辖440个行政村。
1994年4月,赤城乡并入赤城镇,赤城县辖2个镇24个乡,440个行政村。
1995年1月,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,田家窑乡、雕鹗乡、龙门所乡、独石口乡、后城乡、白草乡、东卯乡撤乡建镇。赤城县辖9个镇17个乡,440个行政村。
1996年2月,按河北省人民政府部署,赤城县进行并乡扩镇。蔡庄子乡并入田家窑镇,东兴堡乡并入雕鹗镇,猫峪乡并入云州乡,东栅子乡并入镇宁堡乡,上斗营乡并入大海陀乡,青羊沟乡并入东万口乡。赤城县辖9镇9乡,440个行政村。[2]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其他本地历史信息
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